標題:
實用釣具手冊 -1
[打印本頁]
作者:
ankearlww7895
時間:
2012-7-25 09:54
標題:
實用釣具手冊 -1
第一章 中國漁具發展軌跡
我國古代釣魚使用哪些釣魚工具?這些工具與我們今天使用的工具有何異同?宋代學者邵雍在《漁樵問答》一文中,作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樵者問漁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魚。’
樵者請問其方。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不具而魚不可得。’”
這段文字說明,早在800多年前,我國釣魚人的工具已經和今天一樣,並且對手竿釣具釣技有了經驗性總結。事實上,中國早在三千年前就有許多釣者在使用這“六具“,只是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學,在文學作品、史實記載、農書、隨筆中只鱗片爪地反映出來。那時候,釣魚只是先民們求食的一種手段,是捕魚的一種方法。
古代的魚鉤
魚鉤是獲魚的直接工具,在竿、線、鉤、漂、墜、餌中,與餌一樣,發明得最早,改進得最多,最快。
骨制魚鉤的產生和發展
從我國各地的地下考古挖掘來看,最早使用的是獸骨或禽骨劈磨而成的直鉤和微彎鉤,稱之為魚卡。其兩端呈尖狀,磨得鋒利,中間稍寬,並磨出系繩的溝槽,或鑽有穿釣線的小孔(見圖1)。這是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朝代的產物,全國各地均有發現,僅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的廣鹿島和大長山島的遺址中,一次就發現36枚;黑龍江新開流新石器時期遺址中也出土了7枚。江蘇連雲港出土了用蚌殼磨制的直鉤數十枚。到了新石器晚期,即5000年前的仰紹文化時期,出現了彎鉤,有有倒刺和無倒刺兩種(見圖)骨制。有獸骨截斷單獨磨成的,有用禽骨磨成的,禽骨堅韌鋒利,但磨成彎鉤很困難。於是揀細而堅利的磨成帶倒刺的鉤尖部分,然後綁在另一節作為鉤柄的骨頭上,成為綁制彎鉤。在出土這些文物時,考古工作者一開始搞不清為什麼這些禽骨彎鉤為什麼在鉤彎處會斷裂,而且連接處不吻合,似乎有綁捆的痕跡。進一步研究,發現綁捆處下方有一小堆灰跡,其成份有的是植物纖維,有的是動物蛋白,這才弄清楚這些彎鉤原是用麻絲或曬乾的腸衣綁制而成魚鉤的。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已會用手綁制打結,製造細膩的勞動工具,其智商已遠遠超出所有靈長目動物。
從直鉤到彎鉤是釣魚工具的一大進步,直鉤只起到“卡”的作用,鉤橫卡在魚嘴裏,如果直接提上岸,多數會脫鉤,有的卡的不是地方,或卡的角度不對,魚嘴一活動,頭一扭擺,鉤會從魚嘴裏脫出,魚逃之夭夭,而彎鉤就可避免這些缺點,只要鉤尖鋒利,線、竿牢固,釣者又有一定的擒魚、遛魚、抓魚本領,一般是魚難以逃脫的。然而令人驚異的是,彎鉤釣魚效果比直鉤好,直鉤竟然經過七八千年的風雨洗禮,並沒有完全淘汰,一直到上世紀的80年代,有漁民仍使用竹制或鋼絲制魚卡釣魚。
直鉤到彎鉤是一大進步,從無倒刺彎鉤到有倒刺彎鉤又是一大進步,由於當時釣具粗放,在沒有發明魚竿之前,是用手拽棉、麻搓制的魚線,或動物腸子曬乾加工製成的魚繩,魚鉤的角度、鉤彎的角度、柄的長短,還是不夠科學實用,因此,彎鉤無倒刺的骨制鉤還是易跑魚。當時的古人當然不會有今天的環保意識,釣魚為了攫取以果腹,無論大小,都能填飽肚子,於是在多少代人的釣魚生產實踐中,發現了有倒刺的魚鉤不易脫鉤跑魚,於是紛紛在磨制中製作倒刺。在考古挖掘中,發現離現代年代越近的新石器時代,氏族社會晚期,所製作的魚鉤越精細而科學,有倒刺的魚鉤也越多,鉤的形狀也逐步有講究,不僅有短柄,也有長柄,龍門的寬窄也有區別,鉤尖的彎度,鉤的形狀也不同,以適應釣取不同的魚類和運用於不同的水域。這為今天各廠家製作的各種型號魚鉤,什麼丸形(圓頭鉤)、袖形、伊勢尼形、鶴嘴形、胡弓形、蘆江形等等,奠定了基礎。
有倒刺鉤產生了,發展了,使用的人多了,但是無倒刺鉤仍舊存在,說明它和直鉤一樣,一些人一直沿用。有倒刺鉤成了主體,幾千年來一直基本保持原來的形狀,只不過有的是內倒刺,即倒刺在鉤尖下方,與鉤尖呈30度左右的銳角;有的為外倒刺,也在鉤尖的下部,只磨在外沿,與向內彎的鉤身呈60度左右鈍角。倒刺鉤大大降低了脫鉤率,這對於當時只求將魚釣上來食用說,是生產上的一大進步。
上世紀80年代末懸墜釣進入大陸,這種釣法使用的無倒刺鉤很快受到廣大釣者的青睞,說明無倒刺也有很多優點,尤其在比賽中吃鉤率高,釣上魚後脫鉤快,使人們感到釣得爽。同時,飽受污染和強撈之苦的人們有了較強的環保意識,這也大概是無倒刺推廣快,受歡迎的原因。目前,一些傳統釣者不用懸墜釣法,也使用無倒刺鉤。
在有些墓葬中,人們發現一些石鉤和玉鉤。雖然歷經幾千年,仍舊可看出其精心磨制的痕跡。這些鉤都較魚鉤大而重,鉤尖也鈍,是用來釣魚的嗎?考古人員反復觀察,發現這些鉤沒有使用的痕跡。後來使用金屬鉤、銅鉤和鐵制鉤。有些人的墓葬中以金屬殉葬為主,也夾雜些這種石鉤和玉鉤,也是從未使用過的。這些石鉤和玉鉤不釣魚,做了幹什麼呢?研究人員發現,這是物質產品豐富以後,產生了階級,有錢有勢的氏族首領和奴隸主,有的酷愛釣魚,逐步使釣魚從純生產型上升到娛樂型,釣魚取樂。製造這種石鉤、玉鉤是為了欣賞,表示自己的愛好和身份。有些銅制鉤和鐵制鉤也做得十分精巧,也從未釣過魚,其作用也是欣賞娛樂。
金屬制鉤的演變和影響
骨魚鉤的出現,是釣魚歷史上的偉大創舉,而金屬魚鉤的問世,表明我國古代釣魚運動已經由手工磨制進入由金屬冶煉的新時代,這不僅是釣魚事業的一大進步,更說明這個活動已大步跨入文明時代。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我國的歷史跨入青銅時代,精美的各種青銅器的問世與使用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物質文明。青銅的使用也隨著它的問世而在釣魚活動中體現出來,銅制魚鉤比骨制魚鉤好製作,且結實銳利,鉤形可隨意製作,鉤絲可粗可細,鉤魚效果明顯好於骨鉤。是誰最早製作銅鉤已無史可考,但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的銅魚鉤據鑒定已有3500年。
戰國時代出土的青銅魚鉤品種多,鉤柄彎弧流暢,倒刺製作的角度適中,長短合意,其中有不少鉤足可以和今天的機械製作的魚鉤媲美。如安徽貴池出土的戰國青銅鉤(見圖5),有長柄、有短柄、有粗絲、有細絲,其形狀和今天的龜形鉤、丸形鉤相仿。香港發現的戰國青銅鉤(見圖6)做工精細,前鉤彎為銳角,後鉤彎為鈍角,和今天的鶴嘴形鉤、方頭鉤(伊勢尼形鉤)相仿佛。江蘇句容出土的早於戰國時期的春秋時期青銅魚鉤造型優美,鉤身平滑,和今天的袖形鉤不相上下。遼寧大連出土的戰國青銅魚鉤造型別致(見圖8),其長長的鉤柄微微彎曲象今天的胡弓形鉤,最特別的是倒刺在鉤尖下方鉤彎的外沿,而不是在鉤彎裏面。這種鉤形魚吃鉤容易吐出難,應該說是符合釣魚規律的好品種魚鉤之一種。奇怪的是,我國這幾十年均未生產這種魚鉤,而日本、韓國、我國臺灣也不生產這種魚鉤,而流行於歐美的挪威鉤都有這種鉤形的魚鉤。
金屬製造器皿主要靠鍛打和澆鑄兩種方法。我國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靠剪裁鐵絲,機械彎鉤剪倒鉤、鍛打鉤身和鉤柄末端,機磨鉤尖、淬火、塗油等工藝。古代青銅鉤是怎樣製作的呢?1963年,考古人員在山西侯馬春秋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一件鑄造銅魚鉤的陶範模(見圖9)。陶範模全長14.5釐米,寬10.2釐米,中間有一道溝槽,槽兩側有9個魚鉤狀的範腔。魚鉤範腔長約5釐米,短柄鉤僅3釐米,鉤形有四種:長柄方頭、流線型三角鉤、長柄圓頭、短柄方頭。可惜沒有發現製造魚鉤的工具。
1964年,在遼寧撫順市蓮花堡出土了完整的戰國時期鐵魚鉤一枚(見圖10)。由於墓密封得好,又乾淨,這枚魚鉤的表面只略銹蝕。據研究,這枚魚鉤是鍛打製成的,鉤型為圓頭,倒刺適中而鋒利。無獨有偶,1982年,湖北江陵南桓水門戰國遺址中也出土了一枚鐵魚鉤(見圖10)。這枚鉤為圓頭長柄,也是鍛打製作的,鉤絲較之撫順的戰國魚鉤細而光滑。從此以後的2000多年,直到今天,魚鉤都是鐵制,再也沒有改變過,只是鐵合金所含成份略有變化、鉤形有變化發展而已。
古代的漁竿
古代的魚竿產生於何時、何地,已無跡可考。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發明魚鉤後,僅用藤蔓、棕櫚、腸衣等作線釣魚。魚兒有自衛能力,不肯近前,這些“線”又粗而不敏感,釣魚效果差不可避免。於是他們在釣魚實踐中發明了竿釣。竿是什麼做的呢?不外乎樹枝、蘆葦、竹、荊條之類,反正在釣魚地點找到什麼可以延長手臂使鉤拋遠施釣而又有將魚提上岸的長而輕的植物,似乎都用過了。魚竿正式在詩書上出現,是2500年前的《詩經》。其《衛風?竹竿》詩中曰:“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音t?,長而尖削貌)。可譯為,“我用又細又長的竹竿啊,在淇水邊釣魚……”竹竿又輕又堅韌,古代似乎每地均有所用,而且一直流傳幾千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釣者仍主要以竹竿作釣竿。漢代卓文君在《白頭吟》一詩中說:“竹竿何嫋嫋,魚尾何”;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渭上偶釣》一詩中說:“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偶持一竿竹,懸釣在其旁……”從繪畫上看,五代時的《雪漁圖》、宋代的《寒江獨釣圖》、明代的《秋江漁隱圖》、版畫《子陵釣圖》、清代的《江山垂釣圖》以及清代的彩色年畫《漁歸》、版畫《蜀江得鯉》等等,都是獨根細竹竿作釣竿。
用其他植物枝幹作釣竿的也不少。《淮南子?說山訓》中說:“詹何,古得道善釣者,有精術。”《列子?湯問》篇說“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條為鉤,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這裏說的荊條,是無刺的灌木,種類很多,多叢生原野,高3~5尺(1米至1.5米)光滑柔軟,堅韌不易斷,可以作釣竿,也可做抽打人的鞭子。古有“負荊請罪”之說,也有作荊筐的,用途很廣。古代地廣人稀、荊和棘(有刺的灌木)遍處,隨手從根折斷,去其葉,就是一根隨時可用,用後可拋掉的魚竿。到冬天,荊條老了,砍下來作魚竿,幾個月後,水份蒸發,更加輕柔結實。至於用江邊蘆葦作釣竿,野史小說中頗多記載,不必細述。
用多種隨手可得的植物枝幹作釣竿,是釣竿製作的“初級階段”,是生產型的,為了釣到魚而發明的臨時工具。待到釣魚上升到娛樂階段,達官貴人,莊主富戶們釣魚為了享樂,不免要在竿子上作些文章,使其既美觀又適用。東漢班固的《西都賦》中說:“揄文竿,出比目”(揄音y?餘,拎起牽引之意)。“文”,指紋飾,也就是在竹釣竿繪上或刻上美麗的花紋圖飾,使竿具有觀賞價值。梁朝劉孝綽《釣魚篇》中有“銀鉤翡翠竿”之句。鉤用銀子製作,釣竿上嵌以翡翠寶石,多麼漂亮。難怪我們今天用的釣竿都漆得紅綠相間,十分好看,這也可能是傳統留傳下來的習慣吧。
竹竿作釣竿延長了手臂,有效提高了釣魚效果;竿上繪花紋、嵌寶石,增加了觀賞娛樂作用,但竿子還是太短。荊條僅1米餘,不去說它。一般細而長的可作釣竿的竹竿,最長的不足3米,這樣的長度釣小魚則可,釣大魚則不足,偶爾有大魚吃鉤也由於竿線的拉力柔軟度有限而竿斷魚逃。於是,我們的祖先在連續不斷的釣魚實踐中發明了拋竿。
拋竿的特點是長線短竿釣,運用繞盤的機械原理,將鉤拋遠以釣取大魚,以繞盤可以收放線的特點卸去大魚的巨大衝擊力,有效地防止線斷竿斷,而將大魚穩穩地擒獲。這是我國釣魚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飛躍。因其是將木盤圓輪(也有竹制)裝在手柄處纏線收放,故古代稱之為輪竿;又因其原理為將戰車的曲軸運用到釣竿上,故又名奔車。
歡迎光臨 咖啡。美食。部落 (http://lovingcherry.idv.tw/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7.0.0